阅读|高中语文“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剪影

学习心得


高一阅读小组

星期一,第三、四节课,是我们约好的时间,虽然是规定要上的选修课,但约好在书中徜徉的课,就觉得是爽朗而深邃的。怎样面对文学经典?怎样做一个智慧的阅读人?这些问题我们没想过,但当阅读的引领者们将问题抛给我们时,我们沉思,更迷茫。经典就是经典,老师让读的,考试要考的。阅读人就是读书的人,认字就行啊,有时间就行啊,还能怎样?

于是从九月景山校园里的山楂树悄悄挂果的时候起,先生们从大学、从研究院赶来,走进我们“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选修课堂。到十一月银杏叶黄了,又落了,到十二月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下了,每个星期一的下午,高中部二楼的选修课教室里五十双眼睛随着先生们娓娓道来,穿过时间,回到鲁迅、沈从文、丁玲、赵树理……生活的现场,看到他们的哀乐和幸福,顺着他们的目光,去审视中国和中国人,进而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再拽着先生们的衣角回到现实,回到自身的生活。

我们观摩着书中的世界,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理解——涩涩的生果子味道,先生们肯定我们的思考,再引领我们走向更理性的批判;我们拿出自己的阅读去碰撞先生的理论,先生们一一指点,四两拨千斤。多么幸福啊,这样的下午,一起读书、质疑、批判,欣赏先生们的妙语,参悟经典作品的悲悯情怀。人生来都是井底之蛙,唯有阅读能让我们可以奋力拓展头上的井口。将经典著作的思想当作石块,构筑起我们自己的精神殿堂。

终于获得了“攀峰”的阶梯——在大师们的作品里,在大师们思想的肩膀上。

高二 田若朴

李国华老师的授课结束了。我有点留恋,又不无失落。“我之鲁迅观”的话题,让我了解到鲁迅先生性情中人的一面;让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不再是以往教科书中那个单薄又不近人情的思想家与批判者,而是一个活生生又很可爱的人。我进而明白了,“我之鲁迅观”,不仅关乎先生的性情和风骨,这其中还应该有个“我”,观鲁迅,读鲁迅,都是对自我的再审视。于是再读《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让我明白阅读时应更关注和尊重原文,进而从中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更让我明白了阅读时切忌未经思考,便将所谓普适性的结论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云云套用进来。

高二 赵博熹

张霖老师的课程围绕“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展开讲解。经此,我对读书的目的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书海中遨游时,既是我们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的过程,同时也是“看清楚,然后找到自己的路”的过程;而且必然伴随从形象的直观到理性的抽象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做一个好的读者,首先要学会有逻辑又不失感性的独立思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深地领略阅读的无穷魅力。

高二 吴悠

鲁太光老师的的授课内容跨度很广,是连接脚下的黄土地与头顶的浩瀚星空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星辰大海与人类未来”这堂课,正如鲁老师讲到的,星辰大海可以与国家形象相连接,可以与人类伦理相连接,可以与生存或生命困境相连接,亦可以与生命政治相连接。科幻小说还是基于现实基础的瑰丽想象,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洞察人性,窥探内心的文学。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可见,好的科幻文学既要兼顾“脑洞大开”,也要兼顾“人性”。鲁老师的课是一个很好的导读课,让我这个“科幻小白”初入科幻大门,也使我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高二 于汀涵

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在刘卓老师为我们讲授作家丁玲之前,我对她的认知几乎为零,只有耳闻,没有阅读过她的文字。课堂上刘卓老师选取的那张丁玲老年的照片深深地震撼了我,皱纹、白发、深邃的眼神,一个历尽沧桑、坚韧豁达的老人。没有读过她的文字的我们就这样在她的注视下,开始走近她,阅读她。课后,我阅读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品塑造了勇敢向旧礼教决裂而又在追求新生活道路上充满苦闷彷徨的新女性形象,觉醒的女性意识和深刻的批判精神,使她成为当时五四时期令人瞩目的女性作家。我再一次地叹服于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