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知识短板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学校和教师在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在深刻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作业自然成为绕不开的焦点。
每一个有着学校教育经历的人,都有丰富的作业经历。完成作业时的轻松、挑战成功时的兴奋、碰到难题时的困顿、思维阻滞时的沮丧……相信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把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称为“教学五环节”,作业显然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学习质量的高下,虽然有多种因素互相交织,但作业必然是其中重要的要素之一。
作业是如此重要,但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作业这个要素上时,就会发现有关作业的理论以及相应的作业课程非常少见,大多数教师对作业的认识,都是基于自己求学时期的经验以及当时教师的做法。教育系统对作业的研究非常缺乏,很多学校常年不要求教师编制作业,往往采取“拿来主义”,将各种印刷成册的练习作为学生作业的来源;很多学校的教研组活动,作业经常被边缘化,很少有机会成为研究的主题。作业,真的是“熟悉的陌生人”,教师和学生整天同它打交道,但对它的基本属性、设计原则、使用规范却茫然无知。
为了揭开作业这一“神秘的面纱”,一年来,我四处搜寻,找到了十多本有关作业研究方面的专著仔细研读,其中包括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方臻、夏雪梅编著的《作业设计》,王月芬的《重构作业》,王月芬、张新宇等著的《透析作业》,艾琳·迪普卡的《聚焦家庭作业》,切尔尼亚夫斯基等人合著的《作业设计300妙招》,马燕婷、胡靓瑛等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等。同时我还阅读了刊登在相关学术期刊上、与作业相关的众多论文和经验体会文章,对当前人们对作业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作业的设计和处置,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很多路径和策略,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抓住作业这个要素做好文章,就有可能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有效落实“双减”任务,让学科、学校的教育质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切实提高作业的质量,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呢?我觉得仅仅将自己阅读相关书籍的读后感发布出来,提供给一线工作的教师还不够,他们得到的仍然是杂乱的、零散的信息,没有办法形成有关作业系统化、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智慧。为此,我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教多年的工作经验,以作业设计为切入点,从作业设计需要遵循的学习理念、作业设计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作业设计需要遵循的策略等维度,把我自己对作业的理解进行梳理,撰写出了《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一书,书中既有理论方面的阐述,更有各学科丰富的案例来佐证,努力引导教师关注作业设计,提升作业的品质。对我来说,这样的阅读、研究和写作很有意义,不仅补上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短板,相信也会为“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拓展阅读实践
在一些教师看来,阅读似乎是文科教师的“专利”,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曾在2020年4月2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一文,在教育领域引起较大的反响。我的尝试并非局限于此。
近年来,我在坚持每周一本书阅读的同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教师群体的阅读现状,发现多数教师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不大会选择阅读书目,阅读过程中半途而废的情况非常普遍,认真读完一本书本身就很不容易,读完之后能够写出感悟和体会就更加不易了。但教师面临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有很多新的思想、新的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教学变革的大环境下,必然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我能为教师做些什么呢?我将目光聚焦在了“教师阅读”这个话题上。有关阅读方面的书籍比有关作业方面的书籍要多很多,我选择了一批风格不同的书目来拓展阅读,其中包括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著的《阅读史》,艾德勒等人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威林厄姆的《心智与阅读》,聂震宁的《阅读的艺术》,迪昂的《脑与阅读》……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阅读实践,撰写了《教师阅读那些事儿》,从教师为什么要阅读、教师阅读应该读什么、面对一本书应该怎样读、读完了之后如何将阅读成果表达出来等四个方面,为教师的读和写提供了一条可借鉴、可参考的路径。
这样不断拓展的阅读实践,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个人的价值,阅读对于教师的意义,坚定了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勇气和信心。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