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路”到“成长之路”的转变

作者 :孙影 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原标题 :《将从教之路走成成长之路》

成为教育家,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并非遥不可及的教育理想,教师可以通过播种爱的火种、扩大认知圆周、提升精神境界,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文化人,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位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教育家——将三四十年的从教之路走成一条终身成长之路、成己达人的教育家之路。

践行教育家精神,从“自爱—爱他—博爱”,成为一位有爱有光的教师。

爱是教育的灵魂。对教育发自灵魂的热爱会将一个人化成一个散发人格魅力的教师。这种热爱,首先受益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己,因为爱是经由他(她)流出,他(她)是第一个感受到爱、生活在爱里的人。不爱教育的教师是没有这项福利的;其次,一个懂得爱的教师,他(她)的爱必然会延伸到课堂、教室,学生得以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受滋养、润泽;再次,懂得真爱的教师会拥有广博的爱、无差别的爱,不仅爱优等生,更爱需要帮助和需要被看见的学生。

一个拥有成熟的爱的教师会懂得:不是学生需要他(她),而是他(她)需要学生,是教师需要学生、讲台,需要在课堂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乐教爱生,教师的教育之梦是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这才有了“桃李满天下”的芬芳和美好。

践行教育家精神,从“小我—大我—无我”,成为一位圆周不断外扩的教师。

记得一开始当教师时,我处于“目中无人,只有自我”的阶段,眼里没有学生,只有教材。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在课堂讲解时,老师所说的话好像是非常痛苦地挤出来的,学生并不是在追随老师的思路,而是看着他在多么紧张地挣扎地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二阶段是从“小我”走向了“大我”,从“教书”走向了“教人”。我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考虑哪里会是他们的难点,应该在哪里给他们铺设几个台阶,在哪里延伸才能将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素养、能力。之后,讲课时“我”消失了。我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说来真是神奇,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学习过程中在哪里跌倒,在哪里掉队,何时不顺利。每当这时,我就停下来扶他们一把,或返回去推他们一下。当我看到学生笑了,自己的心情也舒畅了,脚步又有力量了。最后,我们一起爬到知识的山顶,呼吸自由而新鲜的空气。

践行教育家精神,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再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中国文化有三重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字箴言适用于一切人与人的交往,当然也包括师生关系。庄子站在生命的高度,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延展到“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于教师而言,即使是自己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迫学生。由此,生命得到更多尊重,学生的未来可以更丰富、更多元、更葱茏,实现罗素所说的“参差百态,乃世间幸福之源”。教育、教学、教师就是要帮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生命方式,实现他们独特的生命价值。因此,“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为师者真正的道德挺立和人格魅力。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再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教师可以拾级而上,勤学笃行,不断躬耕,从一名教师成长为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育家。

一个学生在给我的期末反馈中写道:“教师最主要的职责不是教书,而是育人。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并不是看他教的学生成绩有多好,更要看他对学生思想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引领。每上一堂老师的课都让我看见了未曾见过的世界,看见了未曾接触过的知识,看见了自身的局限,看见了自己思想深处的偏见,看见了自己人格上的缺陷……因为老师的课,我的人格在不断健全,整个人都开放包容了许多,观念也在改变,整个人都和从前不一样了,这样的课堂,我更愿称之为教育。”

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一位将东西方先进文化化在身上的教师。

教师,应该是文明的使者、文化的代言人,将东西方先进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需要教师做一个先行者,先输入再输出。

当然,全球化时代,教师也要学习优秀的西方文化,将学生培养成可以走向世界的未来公民,从而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好老师,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精神,那是一个个教师师爱的奉献、“我”的扩大、精神的挺立、文化的开疆拓土……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