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手机管理:理念先行,多策并举提升成效

原标题《切记手机管理的目标是育人》

作者 :王纬明 系上海市吴淞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优秀班主任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校园手机管理要先明确理念和原则,才能找到适合的教育引导策略。手机管理的边界是教师育人的边界,其目标也是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看到学生的发展可能、看到学生的需要,才可能引导学生行为,这是提升手机管理效度的核心。

有了原则,就有了方向。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成效呢?

第一,转变自身角色。教师由手机管理监督者转变为辅助者,学生由被监督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家长由执行者转变为协理者,手机管理需要赋予三方话语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规则转变为参与规则的制定、落实、修订与优化,真正被当作有思想的“人”。

学校可以通过问卷向家长、学生征集手机管理建议,包括谁可以带手机、带何种手机、在校如何保管,以及校外和居家使用手机的规则等。达成共识后,教师、学生、家长每个人按照规则各尽其责。

第二,构建育人场域。陆游曾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不清楚学习目标和意义,手机管理的效度也会随时间减弱。这就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晰学习目标,树立理想愿景,从情、智、理三方面将学生导向手机管理的自愿执行者。

例如,我们学校多次邀请两院院士、大学教授进校园,优秀校友、卓越家长进班级,及时解答学生困惑,构建阳光育人场域。

第三,达成惩戒共识。即便做好角色转变和育人场域构建,教师仍需面对手机管理中的各种意外。例如,曾有学生因专注于设计而忘记按规定放回手机,教师“惩戒”学生为班级设计班旗、班徽,既达到了惩戒的目的,又发挥了学生特长,最终该设计还获了奖,该学生大学时期选择了设计专业,现已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设计师。教育的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声明: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