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4套高考语文试卷,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引导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着意关联教材,深化基础考查,创新试题形式,有效服务“双减”改革。
一、博古融今,凝聚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磅礴之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撑。试题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1.品经典、咀英华,于思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考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选用2则材料:材料一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材料二摘编自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主要讨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传统诗论的现代转化等问题,提出“没有传统何谈创新”“古典诗论的当代人文价值”等看法,与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紧密相应。第4题要求学生运用材料一的理论对社会现象加以分析,试题启发学生思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观念在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科学理论提升认识、指导实践。
2.思来路、长精神,于感悟中传承革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年代缔造了伟大的红色精神谱系,锻造出反映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的革命文化。试题深耕红色文化,彰显榜样力量,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赓续红色基因。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通过对革命英雄以强大意志力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新高考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修马蹄、钉马掌劳动场景的描写,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使学生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
二、取精用宏,谱写新时代青年追梦未来的青春之歌
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不负韶华,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1.以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试题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反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国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贡献青春、建立功勋。全国乙卷作文题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通过表格和数据展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多方面呈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以榜样力量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试题通过展示新时代人才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引导青年紧跟党走,早立志、立大志,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新高考II卷作文题介绍了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典型,要求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做好个人的事业规划,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3.以民族振兴激励青年担当作为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年要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职中成长,在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中绘就青春的彩色画卷。试题引导青年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迸发青春能量。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左翼作家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字里行间满怀对爱国青年的希冀。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I选取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的事迹作为材料,引导青年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4.以科学创新引导青年创造未来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身上寄托着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试题引导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以“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技术”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不迷信学术成说、勇于质疑、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用3则材料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三、服务“双减”,夯实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基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 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引导教学提升课堂质量,助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1.强化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青年学子只有打牢知识功底,才能积蓄前进能量。试题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新高考I卷作文题,借围棋学习中的3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2.依标考查,引导教学应教尽教
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
内容范围充分考虑课标不同版本。根据各省使用课标的不同版本和教学实际差异,新高考I卷、II卷分别为使用不同版本课标的省份专门命制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形成4个不同版本的试卷。以新高考I卷为例,旧课标版3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诗经·周南·关雎》和李白的《蜀道难》,新课标版3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难度设置符合课标要求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在材料选取时,现代文材料的选择注重题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古代诗文材料的选择注重符合浅易的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高考I、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使用了多个材料的组合,试题的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等要求。
3.关联教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参考答案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提高学生成绩。
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新高考I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新高考II卷语言文字运用II材料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火烧云》出处相同,高中教材课文也选有萧红作品,学生对其语言风格非常熟悉。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
4.创新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
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4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一批新时代的新青年即将通过高考走向求知成长的新阶段。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为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交上合格答卷
数学
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6套高考数学试卷,包括全国甲卷2套(文、理科)、全国乙卷2套(文、理科)、新高考Ⅰ卷1套(不分文理科)、新高考Ⅱ卷(不分文理科)。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高考改革要求;试题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基础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一、设置现实情境,发挥育人作用
高考数学命题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发挥数学应用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设置真实情境,命制具有教育意义的试题,发挥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
1.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情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情境材料设置试题,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数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新高考Ⅱ卷第3题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等差数列、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甲卷理科第8题取材于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杰作《梦溪笔谈》,以沈括研究的圆弧长计算方法“会圆术”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情境
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实际为情境素材设置试题,如:新高考Ⅰ卷第4题以我国的重大建设成就“南水北调”工程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运算求解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国甲卷文、理科第2题以社区环境建设中的“垃圾分类”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全国乙卷文、理科第19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应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处理与数学运算素养也作了相应的考查。
3.设置科技发展与进步情境
选取我国科技发展与进步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作为试题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特征,激发青年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奉献科技事业的信念。如全国乙卷理科第4题,以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数列、函数、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教考衔接,发挥引导作用
2022年高考数学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深化基础考查,突出主干知识,创新试题设计,加强教考衔接,发挥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改革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1.依据课程标准
高考数学命题贯彻高考内容改革要求,依据高中课程标准,进一步增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试题的考查内容范围和比例、要求层次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同时突出主干、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教学依标施教。试题突出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系统;注重本原性方法,淡化特殊技巧,强调对通性通法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全国乙卷第21题考查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全国甲卷第20题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新高考Ⅰ卷第16题体现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新高考Ⅱ卷第19题对统计与概率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考查。数学试题力图引导中学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作业题、练习题减量提质。
2.加强主干考查
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3种题型上都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新高考Ⅰ卷第12题,要求学生在抽象函数的背景下,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导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再如全国甲卷理科第19题,以学校体育比赛为情境,考查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的方法,体现了对主干知识的深入考查。
3.创新试题设计
高考数学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学注重培养核心素养和数学能力,增强试题开放性,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教学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多选题的设计上,进一步增强选项的灵活性,突出对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查。在填空题的答案设计上,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直观想象等素养作了深入的考查。
试卷创新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有效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新高考Ⅱ卷第21题给出3个条件,要求学生选取2个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有利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
三、加强素养考查,发挥选拔功能
数学试题加强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深入考查关键能力,优化试题设计,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功能,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思维品质考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试题通过突出思维品质考查,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全国乙卷理科第9题、文科第12题,研究球内四棱锥体积的最大值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将问题转化为三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而利用导数求解。新高考Ⅱ卷第8题对思维的灵活性有较高要求,在抽象的情境中发现函数周期性是问题的关键。全国甲卷理科第20题、文科第21题,考查直线、抛物线、三角函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方法。
2.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的选拔性
数学试题通过设置综合性的问题和较为复杂的情境,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新高考Ⅰ卷第22题重视基于数学素养的关键能力的考查,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层面都有所体现,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新高考Ⅱ卷第22题将函数、导数、数列与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函数、不等式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直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英语
2022年高考英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坚持“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和复习备考实际,深化基础性,考查关键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工作,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英语科试卷所选语篇弘扬爱国主义,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
全国甲卷语法填空语篇报道一位盲人徒步穿越古丝绸之路并沿途做环保的经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全国乙卷语法填空语篇介绍联合国设立中国茶文化节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宣传中国茶文化;新高考I卷语法填空语篇报道中国设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公园的情况,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这些语篇和情境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以浸润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夯实全面发展基础
英语科试卷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选材,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机融合。
在体育融入试题方面:全国甲卷听力题包含对一位短跑运动员的采访材料;全国乙卷短文改错题选取自行车运动有利身体健康和环保的内容;新高考I卷听力题选取一段在运动俱乐部讲话的材料,阅读题选取如何找到合适的健身伙伴的语篇;新高考II卷阅读题选取运动促进心脏健康的语篇,写作题选取一名残疾学生积极参加跑步比赛的语篇。这些语篇和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提高运动意识,保持身心健康。
在美育融入试题方面:全国甲卷听力题选取一位艺术鉴赏家谈论自己经历的材料,阅读题选取介绍英国卡迪夫市艺术剧院的语篇;全国乙卷阅读题选取介绍苏格兰画家Henry Raeburn画展信息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在劳动教育融入试题方面:各套试卷的语篇包含了山区支教、烹饪、做家务等信息,涉及多种工作场景,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劳动精神。
3.关注时代发展,引导培养核心素养
英语科试卷通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语
篇,倡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育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构建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
英语科试卷通过选取禁止开车使用手机、悉尼新旧文化冲突、新媒体对家庭教育和生活的影响、英国征收糖税的起因及效果等具有探讨性和思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取高科技无人机在铁路交通中的应用、鹦鹉识别物体形状的实验、人类语言发展的研究及与捉迷藏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实验等语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兴趣;通过选取关爱养老院老人的研究项目、勇救坠楼儿童、修复父子亲情关系等语篇,倡导友好互助、彼此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二、考查学科关键能力,服务落实“双减”政策
1.深化基础,注重能力,引导教学减量提质
英语试卷对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对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考查考生在牢固掌握语言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导中学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英语科试卷在真实、地道的英语语境中考查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使用的题型有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等。这些题型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语篇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关注具体语境中不同词语、句子与整个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法、句法以及语篇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阅读题重视对文本精细阅读的考查,尤其强调对语篇关键信息的理解和推断能力。深化基础性考查旨在引导中学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基础语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
英语科试卷注重关键能力考查,尤其强化对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阅读题设置考查作者观点或态度、语篇主旨要义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深入思考文章主题和思想内涵,根据语篇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并通过归纳和概括作答,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注重关键能力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英语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创新情境,增强开放,引导减少“死记硬背”
英语科试卷在听力、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等各部分根据所选素材创设不同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通过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减少“死记硬背”。
2022年高考英语试卷进一步优化写作等试题的考查形式。除考查写邮件等常见形式外,写作部分还设置了读图表写短文和根据提纲要点写短文等形式。全国甲卷要求考生以6月8日世界海洋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向学校征文比赛投稿;全国乙卷设置的写作情境是校英文报正在开展以Learning English Beyond the Classroom为题的讨论,要求考生阅读有关学生英语学习活动情况的图表,使用图表中的调查结果写一篇短文;新高考卷应用文设置的情境是以校广播站英语节目“Talk and Talk”负责人的身份给外教写一封邮件,邀请她做一次访谈;新高考卷短文续写试题设置的情境是阅读一名残疾学生坚持参加跑步比赛的短文后续写两段文字。这些精心设计的试题情境使写作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开放,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注重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和概括信息,从自己的视角正确评判周围事物和不同观念,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物理
2022年高考物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基础性,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加强教考衔接,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一、深化基础性,引导减少“机械刷题”现象
2022年高考物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对高中物理核心、主干内容的考查,不偏不怪,引导教学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应教尽教。高考物理注重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加强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对物理全局性、整体性认识,避免将学生导向细枝末节知识的过度辨析、典型题套路和技巧的运用。同时,试题注重考查一些通用性的物理方法,引导减少“机械刷题”现象。
全国甲卷第18题设计带电粒子从静止开始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要求学生深刻把握电场力、洛仑兹力以及两者做功的特点。全国甲卷第20题考查学生对电路情况、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全国甲卷第21题以带电小球在电场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运动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能量转化与守恒、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观念的深刻理解,渗透等效的思想。全国乙卷第15题考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同时性和矢量性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的认识。全国乙卷第16题创新设问角度,要求学生判断小环从大圆环顶端下滑过程中与其速率成正比的物理量,渗透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全国乙卷第22题考查学生对实验中逐差法的运用,通过加强对通用分析方法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2022年高考物理创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进步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全国甲卷第14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为情境,将学科内容和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全国甲卷第15题设计高速列车穿过隧道的情境,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全国甲卷第25题以一种可以测量微小电流的光点式检流计为情境,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领悟仪器设计中蕴含的物理思想,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国乙卷第14题以航天员可以在“天宫二号”上自由飘浮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太空失重本质的理解,体现新时代我国重大科技发展成果,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国乙卷第18题用智能手机测地磁场,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测量结果论证测量地点、y轴正方向的指向情况等,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乙卷第21题以一种可用于卫星上的带电粒子探测装置为情境,扩展学生关注的科技领域,拉近学生与微观世界的距离。
三、加强实验设计,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2022年高考物理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解释等方面加强设计,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切实提升实验能力。
全国甲卷第22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器材,画出测量微安表内阻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全国甲卷第23题利用气垫导轨对弹性碰撞进行研究,展示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在形成结论部分,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乙卷第22题以雷达探测高速飞行器的位置为背景,要求学生将熟悉的打点计时器纸带处理方法进行灵活迁移;同时,试题要求学生给出该飞行器近似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理由,考查学生运用物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全国乙卷第23题探测待测电阻在一定电流范围内的伏安特性,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的电路原理图以及选择合适的器材,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此外,全国甲卷第24题、第25题、全国乙卷第18题也均以实验为背景,进一步凸现物理实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高中开足开好实验课,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化学
2022年高考化学试题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化学学科内容逻辑、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积极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助力“双减”工作。试题命制注重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合理选取情境,增强与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能源材料等方面的联系,突出学科主干内容,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科学思维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一、选取真实情境,突出价值观念引领
试题素材情境取材广泛,围绕与化学关系密切的材料、生命、环境、能源与信息等领域,通过对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化学原理的考查,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凸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全国乙卷第8题中二氧化碳固定及再利用的方法有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全国甲卷第8题辅酶Q10的性质和全国乙卷第36题药物合成的试题情境均表现化学研究成果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全国甲卷第35题考查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展现我国化学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全国乙卷第28题通过呈现工业上硫化氢的不同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深化基础性考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高中化学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典型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试题围绕这些基础内容,深入考查学生对离子方程式、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元素性质与周期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主干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效地鉴别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从而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2022年高考化学命题转变设问角度、变换考查方法,要求学生基于性质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合理地分析影响物质性质的原因、推测实验现象或反应得到的产物等,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提升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引导教学提质增效,助力“双减”落实。全国乙卷第12题围绕一种光照充电锂-氧气电池设置情境,提供光催化驱动的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要求学生利用电化学原理分析离子迁移方向、判断正负极以及推测电极反应等。
三、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化学试题设计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考化学试题创新信息呈现方式,设问角度独特,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认识化学基本规律,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中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培育核心素养。
全国甲卷第35题考查碳、氮、氧、氟电离能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全国甲卷第28题给出不同条件对“钛氯化”反应平衡转化率的影响,考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全国乙卷第26题呈现铅膏回收的工艺流程,提供有关金属离子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要求学生基于数据综合分析整个工艺流程,根据物质性质分析不同元素的最终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转化条件。
四、注重教学实际,推进教考衔接
高考化学试题坚持将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以陌生的情境考查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既满足高等学校选拔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实际水平的发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规律,有效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课程及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加强教考衔接,2022年高考化学试题围绕“盐类水解的应用”“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等重要实验,考查利用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基于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全国甲卷第13题实验题考查水解常数、酸性对铬酸根平衡的影响、醇及二价铁的性质,全国乙卷第10题实验题考查糖的性质、氯溴碘性质递变规律等化学重要实验内容。
2022年高考化学试题探索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理论两大化学理论与其他模块内容进行综合考查,促使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与课程改革理念同向同行。全国甲卷第35题考查乙烯、四氟乙烯及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全国乙卷第35题考查碳的不同杂化形式对氯乙烷、氯乙烯、氯乙炔中碳氯键的键长影响,融合物质结构对性质及其应用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建立宏观性质用途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
生物
2022年高考生物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设计保持稳中有进,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立足学科特征,强化素养导向,深化基础性,聚焦关键能力,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一、强化价值引领,促进全面发展
高考生物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精心选择新冠疫情防控、自然资源保护、绿色发展、农业生产、体育锻炼、全民健康等素材,强化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感受到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
1.德育铸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一是战疫入题,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在抗疫过程中,全民免费疫苗接种和应检尽检的核酸检测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国乙卷第38题围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考查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防疫措施的认识。二是生态入题,厚植生态平衡理念,提升环境保护意识。高考生物立足生态学考查内容,突出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培植生态文明理念。全国甲卷第31题以林地动植物资源调查入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丰富度等基本概念,并要求学生思考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深刻意义与内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全国乙卷第37题以利用制糖废液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工业产品为情境,让学生思考废物利用的意义,培养学生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2.体育强身,传达健康生活理念,倡导积极运动锻炼
高考生物注重渗透体育健康意识,致力推动青年学生科学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国甲卷第1题以钙离子的生理作用及维生素D促进钙离子的吸收为主题,说明晒太阳有助于青少年骨骼生长和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生物学原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意识。
二、深化基础性,加强教考衔接
高考生物命题坚持依标施考,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深度要求,杜绝偏题怪题;深化基础性,引导教学回归课堂,不断加强考试与教学的育人合力,服务“双减”政策落地。
1.延展考查维度,强调概念理解
高考生物加强基本概念的考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从而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引导教学回归课堂教学和把握学科基础,切勿盲目刷题。全国乙卷第3题创设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引发肌肉痉挛的药物治疗方法的问题情境,考查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活化、突触间隙中降解等过程,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对突触传递的理解程度。
2.重构设问方式,注重思维深度
高考生物注重思维深度的考查,创新试题设问方式,转变问题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灵活程度。全国甲卷第37题给出某学生比较2个菌株的石油降解能力实验的结果,要求推测该学生的实验思路,转变根据实验设计推测实验结果或得出实验结论的常规形式,逆向设计试题的设问。
3.拓宽情境来源,体现素养导向
高考生物不断探索试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拓宽情境来源,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甲卷第3题展现某种作物矮生品种在喷施植物激素后长高的现象,要求学生据此分析该品种矮生的原因,旨在考查植物激素通过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以及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三、聚焦关键能力,发挥积极导向
高考生物立足学科考查内容,突出学科特质,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发挥高考促进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
1.丰富信息载体,考查理解能力
高考生物利用多种形式呈现信息、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读取以及转化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在情境中敏锐捕获关键信息的能力。全国甲卷第5题要求学生根据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的变化趋势,识别结果图中对应的曲线,旨在考查学生把握变化趋势与生物学指标特征之间关系的能力。
2.彰显学科特质,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高考生物加强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在形式、角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索实践,涵盖实验设计、方法选取、数据分析、结论概括、评价改进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实验实践与概念学习,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全国甲卷第2题创设探究细胞液浓度不同的3种植物细胞放入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后发生不同变化的问题情境,考查渗透压、细胞质壁分离、水分运输等基本概念,以及对细胞浓度和蔗糖溶液浓度在实验前后变化的推理和判断。全国乙卷第31题展示利用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地面活动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新方法,要求学生分析相对于标志重捕法的优势,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合理选取方法的重要性。
3.突出学以致用,考查应用能力
高考生物立足学科特征,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考查应用能力,体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成以考促学的目的。全国甲卷第32题围绕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杂交育种问题,考查遗传基本规律以及人工传粉的具体做法,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遗传学应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全国甲卷第38题围绕牧场对一只产肉性能优异的良种公羊进行扩繁的实际问题,考查胚胎工程基本原理和流程。全国乙卷第29题要求根据农作物根系吸收硝酸根与氧之间的关系,制定农业生产中相应的增产措施。
4.鼓励开拓创新,考查创新能力
高考生物通过创新情境设计、设问方式等途径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全国甲卷第6题考查2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其中1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粉育性且含a的花粉有一半不育,这与常见的性状——不影响育性或胚胎致死等不同,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试题信息的含义及其在子代分析中的应用,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全国乙卷第32题以植物花色的遗传控制为问题情境,在探究白花植株纯合体基因型时要求只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之只进行1次杂交,考查学生在新条件限制下制定最优方案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注重解决方案的优化和简化。
思想政治
2022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突出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发挥“以考促学”积极导向作用,助力落实“双减”政策目标。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筑牢健康成长思想基础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要求。2022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进一步加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试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熏陶和教育。全国甲卷第40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论断组织材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领悟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的道理。
2.彰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全国甲卷第40题,引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的感人事迹和铮铮誓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前赴后继、奋斗牺牲的精神风貌,让青年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崇高、理想伟大、使命光荣。全国乙卷第23题,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0年来团结带领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创设情境,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强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意义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全国甲卷第39题,以某校中学生在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活动时意见被采纳而备受鼓舞的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公民在参与立法过程中直接表达意见建议是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筑牢法律的民意基础和提升立法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学生深刻领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积极意义,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自觉性、主动性。
4.突出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高考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考查,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更好地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国乙卷第20题,展现我国不同时期的劳模风采,让学生深刻领会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国乙卷第40题,以某小学创办“开心农场”开展“新劳动教育”试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通过向学校宿舍管理员、保洁员或保安员等写一封感谢信,引导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
二、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助力落实“双减”政策目标
思想政治试题紧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主题,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知识能力基础以强“基”,把握学科本原性思想方法以固“本”,增强考试与教学的有效衔接,助力落实“双减”政策目标。
1.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了学科的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考查就是强化基础性导向,由此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夯实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服务“双减”工作。全国甲卷第12题,以国家《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对生态产品的论述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概念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全国乙卷第16题,以社区构建“网格—楼栋—单元”分级负责治理组织架构服务社区居民的案例,考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民主权利等基础概念。通过这类试题,引导学生透彻完整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学会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深入地分析探究问题。
2.强调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思想政治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面对思想政治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时能有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全国乙卷第38题,以当前我国PPI与CPI总体呈“剪刀差”变化为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并说明企业应对这种压力可采取的积极办法。该题从3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正确解读信息,得出中小企业面临着利润空间缩小的经营压力;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成因,得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增加难以通过下游产品价格提高而被消化的结论;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系统思维,得出控成本、提质量、促营销等方面的纾困办法。
3.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
思想政治学科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培育学科素养的要求。全国甲卷第13题,考查学生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与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之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逐年下降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图表反映的经济内涵,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经济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全国乙卷第39题,以近两年我国推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若干举措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等思想方法,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级化、综合国力、改革和开放关系等维度,深刻领会这些举措对中国及世界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试题设计,更好发挥服务选才功能
高考思想政治学科优化试卷结构布局,合理设计试题情境,提高考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以达到有效鉴别评价考生、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合理配置不同梯度试题,以体现考查要求的层次性。全国乙卷第40题的3个问题,按照“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3个维度设问,有利于考生展示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合理设计备选项,以提高选择题的区分鉴别能力。全国甲卷第15题,考查提高利率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作用过程,备选项以利率、储蓄、流通中的货币量、物价、投资、商品供给、出口、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概念进行搭配组合,考生只有理解上述概念及其关联,才能正确作答。
思想政治学科根据不同考查目标,合理设置情境。一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材,构建与考查目标相适应的真实情境。全国乙卷第38题,以近一年多来我国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而逐步抬高,但消费者价格指数并未同步上升,给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带来经营压力的宏观经济形势为试题情境,真实感强,真情境、真问题助力实现对考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二是情境在呈现方式上与考查目标相适应。全国甲卷第38题,以“进化树”的形式反映企业的成长壮大过程,生动形象,便于考生理解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内在逻辑关系,展示作答思维过程,从而实现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历史
2022年高考历史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积极发挥以史育人导向作用,加强对党史的深入考查,促进教考衔接和引导高中教学减负提质。试卷风格、难度、结构、题型题量等保持稳定,助力考试内容改革稳步推进。
一、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推动立德树人走深走实
1.聚焦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深化党史考查
试题通过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中的重大史实和重要历史线索,考查学生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掌握及认识程度,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国甲卷第41题,呈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海防力量对比,要求学生分析各时期海防特征、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试题旨在通过历史对比和经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全国乙卷第41题,呈现二战后中日两国的技术引进情况,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分析判断的能力,试题引导学生通过国际比较,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伟大意义。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底色
试题注重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观、理念、思想,引导学生礼敬、自豪地对待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全国乙卷第24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全国甲卷第24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3.引导青年铸牢信仰之基,增强理论自信
试题注重选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型史实,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树立理论自信。全国甲卷第30题,通过抗战时期毛泽东、朱德对边区政府特点的阐述,启发学生认识边区抗日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民主主义特征,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进行的民主建设和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范例,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全国乙卷第29题,阐述了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中国救亡图存的真理。
二、积极落实教考衔接助力培育良好教育生态
1.遵循高中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依标施考
高考历史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坚持依标施考。在考查内容范围上,注重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突出全面性、典型性,引导高中深刻认识对照课标设计和组织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到应教尽教,避免超标教学。全国甲卷、乙卷对选考题的设置,注重素材选取、问题设计与课标规定的专题、内容相契合,试题情境既新颖又与学生所学有所关联,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深化基础性考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试题通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深入考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和练习题减量提质上,而不是提前结课备考、把教学重点放在解题技巧上。全国甲卷第34题,情境聚焦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的落脚点并未落在常见的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领域,而是另辟蹊径,突出内燃机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深度理解,学生如果仅靠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和作答套路,则无法进行正确推理。全国乙卷第26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能准确作答。
3.注重考查思维品质,引导转变学习方式
高考历史命题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引导高中教学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重复、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国甲卷第42题,材料来自学者对20世纪特定时期内欧美国家所呈现的发展维度的定义与论述,要求学生提出对国家发展维度的见解,该题对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提出观点,宏观认识和把握历史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全国乙卷第42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事记载,要求学生自选角度发现问题,得出相应的推论,该题材料呈现、设问形式新颖,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性强,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4.坚持融入体美劳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历史命题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学科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获得丰富体验,引导高中教学增强育人的综合性、拓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全国甲卷第47题,围绕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创设情境,彰显了古代医药学研究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全国乙卷第25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全国甲卷第26题,围绕宋代海外贸易创设情境,展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考查学生对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地理
2022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双减”落实落地,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延续近些年的命题风格,保证较为稳定的题型结构,适当控制文字、图表信息量,合理配置各卷种不同难度水平的试题,给学生以熟悉感和获得感。
一、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展示时代新貌,激发民族自豪感
试题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选取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为案例创设试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全国乙卷第4~6题,展现拉萨市当雄县在脱贫攻坚中依托当地特色的畜种牦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点的产业扶贫之路,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理解以及对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全国甲卷第43题,关注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之路。
2.立足人地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国甲卷第36题,分析瑞士在本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相对不利的条件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特色发展;全国乙卷第36题,探讨以色列通过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全国甲卷第37题,关注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全国甲卷第44题,聚焦美国某湖泊多氯联苯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意义。
3.渗透“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试题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全国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既理解观景台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辩证分析观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提升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全国甲卷第6题,涉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生态意义的农事活动,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的了解,培育学生关注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
二、引导回归教育本质,助力推进“双减”落地
1.深化基础性内涵,致力课程标准落实
试题强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引导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学习重点,攻克学习难点,不断提升考试的信心。全国乙卷第9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基本方法,判断风力、风向的变化,为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提供支撑,强调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才能行稳致远。
2.突出多样化设问,着力创新意识培养
试题通过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加强试题的开放性、辩证性,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固化的学习与复习备考模式。全国甲卷第37题(4)小题,通过开放性设问,鼓励学生自行提出明确合理的科学观点并开展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在尊重科学规划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激发思维活力。全国乙卷第37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促进教学加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优化情境创设,服务现实问题解决
地理试题广泛选取生产实践、学习探索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克服单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来解题的倾向。全国甲卷第1~3题,设计我国某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产业转移的生产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走出去”寻找优势区位的理解与认识。全国甲卷第7~8题,根据某区域百余年来海岸线变化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利用科学证据判断历史上海岸线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三、彰显学科素养立意保障改革平稳过渡
1.注重综合思维,培养尺度意识
试题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发展综合思维素养。全国乙卷第36题,借助以色列开展海水淡化的案例,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口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海水淡化厂的区位条件及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全国乙卷第11题,着眼于更大尺度上的气压场特点,分析地理事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化对尺度概念的认识,理解不同尺度对同一地区地理现象的综合、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影响。
2.拓展区域认知,引领深度教学
试题基于不同类型的区域,从区域特征、区域关联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域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观念。全国甲卷第9~11题,以“杭盖草原”的地形特征为线索,要求分析山地、和缓丘陵、平坦河谷对形成优质草原的作用,将区域组合价值、水循环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融为一体,展示区域认知的独特视角。全国乙卷第1~3题,以我国4个一线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为案例,分析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强化地理实践力,提升科学素养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借助图表获取和处理复杂地理信息,设计和实施地理调查活动的能力。全国乙卷第7~8题,给出黄河2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关系图,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复杂地理信息的能力。全国甲卷第44题,利用美国某湖中多氯联苯污染物在鱼体内长期存留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