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这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比拼,更是对考生心理韧性的一次重大考验。许多同学在备考阶段承受着巨大压力与焦虑,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调整好心态,成为决胜高考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洁带来了实用建议,助力考生轻松应考。

一、轻松备考,情绪调节三策略
(一)深呼吸:快速平复的 “暂停键”
在冲刺阶段或考试中突感心慌时,可采用 “4-4-6 呼吸法”:鼻子吸气 4 秒,屏息 4 秒,嘴巴像吹生日蜡烛般呼气 6 秒,重复 3 次,同时配合握紧拳头再松开的动作,能快速让心跳平复,让大脑恢复清醒。
(二)情绪日记:与焦虑对话的窗口
准备专属笔记本,每天花几分钟记录心情,例如 “今天做数学试卷无法专注,担心考不上理想大学”。将模糊的负面情绪用文字具体化,其影响力会逐渐减弱。研究表明,记录或分享负面情绪,能有效缓解焦虑。
(三)积极想象:心理预演助自信
在安静时刻或睡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考场上行云流水地答题,感受笔尖划过试卷的自信。这种 “心理预演” 如同运动员赛前模拟,能让大脑记住成功体验,帮助考生在实际考试中快速进入状态。
二、思维升级,转变目标认知
(一)打破 “绝对化” 思维
摒弃 “必须考 650 分”“绝不能出错” 等绝对化要求,改为弹性目标,如 “争取稳定发挥,把会做的题都拿下”。高考是优势展示,与不合理信念对话,如思考 “理想大学是否是唯一出路”,可有效缓解焦虑。
(二)分级拆解目标
将高考大目标拆解为 “每周重点突破”“每三天知识清单”“每日计划”。例如,本周主攻立体几何,近 3 天专练三角函数图像变换,今日完成三道抛物线大题并复盘错题。每完成一项任务,在计划表上做标记,通过正强化持续激发学习动力。
三、健康续航,为备考注入能量
(一)睡眠:高效记忆的保障
脑科学研究显示,深度睡眠能帮助大脑归档和加工白天所学知识。考前一周,将手机移出卧室,通过温水泡脚、听白噪音等方式营造睡眠仪式感,充足睡眠比刷题更重要。
(二)运动:压力释放的良方
运动对调节情绪效果显著。晨起 3 组 30 秒开合跳可提升前额叶血氧供应,晚饭前 3 组 1 分钟靠墙静蹲能调节皮质醇水平。选择喜欢的运动,利用碎片化时间锻炼,无需器械和场地,就能改善焦虑与疲劳。
(三)饮食:身体状态的基石
合理饮食有助于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考生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搭配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油腻、辛辣、过量咖啡因及高盐高糖食物,清淡饮食更利于消化吸收。
亲爱的同学们,高考只是青春旅程中的一个站点,那些为梦想拼搏的日夜,早已让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愿每位考生都能在考场上自信发挥,合上笔盖时,拥有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回首这段时光,能自豪地说:这是我青春最闪亮的战役!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