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 “AI 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范式变革” 为主题的 2025 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400 余名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领导和专家参会,聚焦 AI4SSH,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推动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

大会重要发布:国内首部相关蓝皮书问世
会上发布国内首部 AI 与人文社科结合领域的全面报告《未来已来 —— 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该《蓝皮书》由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编写,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志敏、吴力波、胡安宁、吴肖乐、周葆华、文少卿、严峰、尤忠彬
主创团队云集 53 位权威专家,历经一年筹备,从多学科视角梳理 AI 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挑战、理论及技术前沿。报告分为三个篇章,涵盖人文社会科学总体研究范式变革、各学科关键应用领域以及产业应用前沿场景,指出 AI 赋能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和机理双驱动的第五范式,标志着国内学界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智能研究新起点,将助力新文科创新提速。
多方致辞,共启大会
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主办,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 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上海创智学院承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协办。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致辞。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主持开幕式,校长助理、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吴力波代表主创团队介绍《蓝皮书》主要情况。上海市政府委办及相关单位多位领导出席大会。
主旨报告精彩纷呈,展现多元视角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多位知名学者带来精彩分享。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钊从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研究视角,阐述 AI 赋能人文学科研究的广阔前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洪永淼介绍 AI 对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清华大学教授汤珂认为大语言模型将更多用于辅助人类决策;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文勇刚从基础能力建设角度分析 AI 与数字新基建协同优化;德国工程院院士傅晓明对跨学科社会智能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就我国人工智能赋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发表观点。
圆桌论坛聚焦挑战,分论坛深入研讨
大会圆桌论坛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主持,多位专家围绕 AI 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带来的新挑战,从多视角展开探讨。

下午,400 余名参会嘉宾分赴四个分论坛,围绕 “社会复杂系统仿真”“公共风险识别与智能决策”“中华文明源流建构与传承”“AI 伦理和治理” 等重大议题专题研讨。同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十余所高校文科实验室负责同志召开闭门会议,分享新文科创新发展经验,探索跨校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