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阅读吗?

作者:杨凤,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似乎已经来到了眼前。在数据资源日益富集、人机交互渐趋便利、机器学习不断深入、智能应用急剧强大的今天,当“十年寒窗”下的“读书破万卷”可以被人工智能通过一个提示词即刻达成的时候,人还需要手不释卷地埋头苦读吗?人类的阅读行为会被重新定义吗?

2024年开年之初,OpenAI公司发布最新智能应用模型Sora,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尽管其生成产品在现实理解、逻辑自洽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明显不足,但从文生图到文生视频的高速迭代,还是震动了整个业界,冲击了大众认知。正在从“拟人”走向“超人”的人工智能,其通用性一旦充分解放,必将是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全覆盖。阅读,作为人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种行为方式,作为与信息化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息息相关的一种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难免首当其冲。

人机协同阅读的未来可能

依据现有的预测和判断,通用人工智能对很多行业领域的影响都将是颠覆性的。在OpenAI于2022年末推出ChatGPT之后,笔者就曾经讨论过人工智能带来“超级阅读”的可能性(《中国教育报》2023年6月14日第9版《人工智能能否带来“超级阅读”》)。所谓“超级阅读”,即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阅读,以直观化、拟人化的方式,帮助读者进行超越传统阅读模式下个体阅读体量和阅读效率极限的、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和应用,包括即时回应的超大规模文献检析、知识信息精准动员和精细匹配、知识内容定制型结构化生成等,以更为普惠和高效地激活、调用人类既有的知识信息资源,升级个体阅读体验,带动人类智能发生跃迁。

“超级阅读”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的一种合乎逻辑、比较乐观的猜想。在“多屏阅读”“在线阅读”“有声阅读”“沉浸阅读”等数字阅读模式陆续成为现实、进入人的日常生活之后,人工智能作为新的颠覆性技术,对阅读行为的辅助很可能将不再局限于丰富人类的阅读手段这一层面,而是延伸到“替代”人类的阅读过程这一新的应用领域。基于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来的交互能力和学习能力,这种未来的“替代”阅读完全可以建立在读者表达阅读需求和机器识别与挖掘阅读需求的基础上,让人工智能在理解和掌握读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的前提下,“代替”读者完成各种阅读任务。对个体阅读而言,在许多以获取信息、消化内容、摄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领域,这将大幅降低阅读门槛、压缩阅读成本、打破阅读局限,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阅读习惯。

那么,这种习惯的改变,这种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机协同阅读模式的未来转向,会不会造成日益加重的依赖性?会不会最终动摇数千年来人在阅读中的绝对主体地位?人类的阅读行为会被智脑的“替代”逐渐挤压、取代或者重新定义吗?面对Sora带来的人工智能新一轮认知冲击,一些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消极认知、对于基础教育的质疑否定,又老调重弹或改头换面而来,而这也恰恰是人工智能在重新建构人类阅读行为中的认知误读与潜在风险的典型表现。

人类智能不能被人工智能所规训

笔者对于前述“超级阅读”的乐观猜想是基于两个基本前提的:其一,人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明确定位和成熟运用的;其二,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是充分可信任的。如果这两个基本前提在人工智能应用于辅助阅读的发展和运用中不能坚持,那么人工智能重塑人类阅读的前景则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