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资源适配。充分挖掘和利用跨学科课程开发所需的各类资源。争取与社区和家庭通力合作,建立校外跨学科主题学习基地,强化资源统配与协调管理,推进资源整合与共享,为教师的跨学科实践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第四,空间再造。通过创新实验室或功能教室建设,创设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匹配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拓展学习空间。同时,注重学习空间的功能再造,设置项目工作室、资料查询区、小组合作区、多组协作区、公共展示区等,充分发挥空间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支撑作用。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由于许多国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都是以制度化的方式推进的,所以有一定的国际经验可借鉴。比如美国的STEM或STEAM教育,超越学科逻辑,采用更加综合的主题单元学习设计思路。特别是围绕一些大观念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然后依照“主题—话题—主导学科—任务”的基本架构,设计出超越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模型。
芬兰的“现象学习”则基于社会现象,将各种学科主题整合在一起,以一种整体的方式来研究。芬兰著名教育家科丝婷·罗卡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写作”在现象学习中的作用。
国际经合组织(OECD)近几年关注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测评,通过与多个国家的学校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指向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内容明确,指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素养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主题的教学计划设计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原则,围绕具体的活动步骤展开对主题内容和师生角色的表述,并将其与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评价维度和准则相对应,从而确保学习步骤与评价量规具体维度的一致性,以评价引领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OECD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其生成性。除学习主题、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学习评价的设计外,OECD的案例还对每一主题的“资源及灵感来源”加以说明,除了提供网络和印刷品以及其他资源的链接与说明外,为使主题具有更好的情境适应性,在“资源及灵感来源”部分提供了本主题“调整、拓展和充实的机会”,包括可拓展的其他主题、可关联的其他学科、可参考的其他资源和可充实的活动机会等,这种设置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灵活实施以及教材编写具有重要启示。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