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教书

你会发现面对这些问题,远比面对那道数学题目怎么解,那道英语阅读理解怎么思考,那个化学实验应该怎么准备,要显得为难得多。

数学题虽然有难度,但总是有解,即使没有解,也算是一种猜想;英语阅读理解尽管有多种理解,但当我们看了标准答案后,总可以寻找到一种相对正确的理解方式。

可是,学生的父母离异了,你能够怎么办?学生被同学排斥了,你能够怎么办?学生之间有了感情,你能够怎么办?当你面对学生真实的灵魂时,你能够确保自己不被吓倒吗?你还有勇气去设计他们的灵魂吗?

与改变学生的心理世界相比,如何上好自己的课,如何教好自己的书,主动权始终在我们自己的手上,而且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了,只要我们自己投入了,就会看到相应的变化与成就。

面对学生无比庞杂的生活背景和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相对我们自己匮乏的社会资源和柔弱的应变能力,我们如果不去改变,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如果我们努力去改变,估计也不会产生什么可喜的变化。

到了这个地步,考验的不再是教师的智慧,而是教师的勇气;考验的不再是教师的能力,而是教师的财力。

我们就因此而逃离学生吗?我们就因此而关上学生心灵的“心理黑箱”,让这份心灵继续忍受各种各样的折磨吗?我想,是不应该的!

但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是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如何在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到改变的方法,如何在改变的过程中始终拥有对未来的希望。

与学生的灵魂面对面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并不能因为不是万能的,就推卸掉教育本应该拥有的责任。

我们经常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过程是容易被科学化处理的,但教育对象却是难以被科学化处理的,只能够被艺术化的影响,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我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去面对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却可以告诉他们,苦难与痛苦,也是人生的一个部分,甚至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学会去适应它,但更要学会去改变它,去改善它。

教育并不是要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是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播下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的种子。

如果学生的内心世界风调雨顺,如果学生个人意志坚定,那么这些种子会很顺利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学生的内心世界过于贫瘠,或者学生个人对自己能力不大自信,对自己未来不够坚守,可能这些种子并不会结出什么硕果来,但至少会化解学生内心的纠结,缓解他们暂时的烦恼。

教育的成果感,并不是来自开花结果,而是来自坚持不懈的播种,把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播入学生的世界里,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得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

如果我们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与学生的灵魂面对面,我们就无法给予学生最真实的教育。逃离了学生,逃离了学生的心灵,逃离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世界,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就只是一个没有生机与活力的知识的世界,就只是一个充满表演与作秀的世界。

教育的深度,并不是在教育内容的深度上,而是在对理解教育对象的深刻上。如果我们把教育内容设计得越有深度,但对学生的理解越是肤浅,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分外抽象与无趣。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理解越是深刻,不管教育内容是有难度的,还是没有难度的,我们都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不管学生最后把教育内容掌握了多少,我们都可以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永远不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如果一味地逃离学生,逃离学生的世界,逃离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职业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狭小,教师的职业价值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在做着教育的事业,而是在做着那个只与知识、与成绩相关的职业;我们不会再去深挖教育的内涵与使命,而是去抱怨和指责这所学校,甚至这个世界,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误导与误读。

一位逃离学生的教师,一位逃离学生世界的教师,一位逃离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就如一位丢掉了信仰的牧师,就如一位丢掉了实验室的科学家,就如一位丢掉了武器的战士,还有谁会把你当回事,还有谁会给予你应有的尊严与尊重呢?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