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永远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

原标题: 学生的质疑让我告别经验主义

作者:付步雄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

从教20多年,小学语文已经教了几个来回,平时自恃经验丰富,故在备课时疏于文本细读,有时甚至只是浮光掠影地把教材“扫”一遍,然后就走上讲台开讲。这种教学状态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不过,现在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让我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也让我告别了经验主义。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是:《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其中,有中国神话,也有外国神话;有白话文版本,也有文言文版本。神话的故事性强,孩子读得投入,学得带劲。

而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学生给了我一“闷棍”。

课文中有这样两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既然世界的万物都是盘古开创的,那这把斧头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课堂中,孟子媗提问。

这我还真没想到,备课时也没有深入思考。“谁来帮忙解释下?”我把“皮球”踢给了学生。

“我们不能以科学原理对神话进行解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我知道,是不能以科学原理解释神话。”孟子媗又振振有词,“既然是巨人,肯定有颗巨大的牙齿吧,倒不如课文改为:巨人从口里拔下一颗巨大的牙齿,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这样更合乎情理。”

太有意思了!课堂上,我对孟子媗的想法给予肯定,但尚不能确定文言文版本的《盘古开天地》是怎样写的。

课后,我在网上找到了《盘古开天地》的文言文版本: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原文确实没有写到盘古是用“斧头”将天地劈开,只以“万八千岁,天地开辟”笼统概括。

看来,孟子媗的思考很有价值,同时也提醒我要认真备课。

或许是善于思辨,也或许是因为思辨得到了老师的点赞,《女娲补天》这一课,孟子媗又来“找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