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第二自然段:不料有一年,天地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跑,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这一段落与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形成呼应,女娲补天分为四个步骤:“先”用五彩石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于是”杀了大乌龟,用四条腿把人类的天空撑起来,“接着”奋勇杀死黑龙,“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洪水喷涌的地缝。
课堂上,我请学生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表示,第四自然段里女娲的行为与前面的内容是对应的。
但孟子媗却说:“女娲为何要杀死一只大乌龟,用四条腿把人类的天空撑起来?第二自然段中的天地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这场大变动又是什么?”
好一个孟子媗!简直是火眼金睛,外加深度思考的“智多星”。当时我也一阵懵,只能把问题留给大家回家思考。
课后,我找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教材:有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忽然打了起来。他们打得异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了人间。结果水神共工惨败,他又羞又恼,觉得没有脸活在世上,就对着西边的不周山一头撞了过去。要知道,不周山本是一根撑天的大柱子,共工这么一撞,这根撑天的柱子被撞断了。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原来如此!这个版本的教材写清楚了女娲为何要杀死一只大乌龟的原因。
与其说是孟子媗发现了教材的漏洞,不如说是孟子媗告诉了我要加强深度备课,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思考,且要告别经验主义。
此后,每篇课文我都认真对待,不敢敷衍,也不敢马虎,即使是上过数次的课文。比如理解《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时,按照以往的经验,是引导孩子想象画面:知道有儿童在夜晚拨弄蟋蟀。
告别经验主义后,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后,问学生:夜色深沉,孤灯一盏,诗人隔着那么远,就一定知道儿童拨弄的是蟋蟀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不同的看法。
“或许是诗人小时候在家乡就很喜欢玩蟋蟀,用写蟋蟀来表达对童年以及家乡的怀念。”
“也许是对应季节——秋季,蟋蟀晚上出来得多。”
学生的答案不一而足。大家的回答只要合理,我都充分尊重。随后,我展示了含有“蟋蟀”的诗句,如
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如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还有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中的片段(略)。
学生品读后,我让他们谈谈怎么看待“蟋蟀”。
学生说,从古代诗人到现代诗人,诗作中都有“蟋蟀”出现,而且也适合不同的人群,说明“蟋蟀”在诗人心中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
学生的回答太精彩了!这也是中国诗歌文化里的“意象”。在备课前,我认真钻研,翻阅了不少诗词,下足了功夫,才走出经验主义的桎梏。
教学,永远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往往会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与不足。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