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教育困境,在当今社会下,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加容易地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结合,教学结合呢?我认为项目学习就是方法之一。
作者: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何为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 learning) 是通过做项目来开展教和学的活动。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进入学校,没有参与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比如说招标、申请、执行、管理,所以老师们往往缺乏项目思维。
什么是项目?设计一个产品,这也属于项目。PBL其实就是强调老师带着孩子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去开展教和学的活动。请大家注意,全国各地有很多项目学习实验校,但在执行过程中只做了项目,缺少了教和学的活动。所以做项目(doing a project)不一定就是做项目学习,项目学习中必须要有教和学的活动。
那么项目学习什么时候开展呢?很多老师认为项目学习就是老师讲完课后布置一些动手实践的任务让学生去做。但事实并非如此,项目学习强调一种“主菜”意识,它不是“饭后甜点”。
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学习特色学校,其课程特色的建设都应按照项目学习的逻辑进行,用尽可能多的项目学习主题来统领整个学校的课程,这对于理念变化确实挑战很大。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切实认识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比如说饥饿、贫穷、环境污染、暴力、安全合作等。这些问题缩小到校园中,就是儿童饮食安全、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们可以此为主题,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产品。
项目学习的“四阶段”、“八步骤”
项目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包括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终结。中小学老师师最熟悉的就是申请课题,项目学习与老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一样,都包括这几个步骤。
在项目学习启动阶段时,老师需要开展入项活动,对驱动问题进行分解,开展团队建设;项目计划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规划进程,定义产品;项目执行过程中,老师要给孩子们搭建支架,甚至提供外来援助,记录过程和管理突发事件;最后是进行成果展示、评价复盘、反思活动和庆祝活动。
项目学习八步骤中首先是产生主题。师生共同构思产生探究的主题,这个对老师来说挑战很大,因为老师们过去任教时,很少去关注书本上哪些知识可以把它按照项目学习的逻辑去开展。
目前新教材中很多的学科实践活动已经带着一些PBL的味道,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就有合作编小诗集的任务,如果稍作改变,就可以把它变成项目学习。主题是要通过教研活动、通过老师不停地反思并与同学沟通时产生的。
主题产生了,后面就会简单很多——形成小组、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开展探究、分析制作、成果展示和多元评价。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设计;其二,如何实施设计。
项目学习六要素框架正好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第一,问题驱动。项目学习的问题要来自现实生活。比如针对北京的雾霾问题,学校可以带领孩子们探索空气净化器的设计。这里问题驱动指的是现实生活当中的困境,即环境污染。其次要有驱动问题。如何去设计一款处理雾霾的空气净化器,这就变成了驱动问题。
第二,持续探究。这点不做过多赘述。
第三,学生参与。从主题的确定到整个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有学生参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真正地凸显。
第四,学科融合。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倡拿出10%的课时,去关注跨学科综合性、主题化的学习方式。那怎么去融合?PBL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学科为什么要融合?因为未来职场和生活中的项目往往不是单一学科的项目。比如之前上了头条的某版本教材里的插图问题,这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更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甚至是儿童的理解、青年的理解。所以学科融合在项目学习当中特别关键。
第五,产品导向。项目学习是长周期可持续的探究,其焦点在于过程中的学习和结果中的发展。它是一套系统的“教”加“学”的方法,探究的是复杂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关注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并以模拟真实产品为导向。
第六,评价引领。这个引领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在前期项目学习设计过程当中,对于怎么做过程性评价,用什么工具评价,谁来评价等方面提前做出设计。
自行车模型与PBL生态
PBL进程中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项目的定义、计划、实施、回顾和管理。
这个车轮很有意思,学生车轮与教师车轮不同,教师车轮的绿色部分多一些,因为老师要付出更多劳动去计划和定义。而执行蓝色的部分则是学生投入更多。
我们曾以北京的某所学校试点,拿出一周时间,全校不上课,开展项目学习。这所学校也是第一次全校全员推动项目学习。后来有位老师中途跟我分享说前期很辛苦,学生也不适应,等到学生上手了,却不知该做什么了。
我告诉他要做好观察和记录,搭建脚手架。如果缺少记录,就可能会缺少很多过程性资料。因为老师除了上课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做研究,不一定只有课题才可以做研究,没有课题也可以做研究。虽然学生在执行部分要付出更多,但老师也不能袖手旁观。
连接自行车两个车轮的地方,我们称其为co-managing,即协同管理。老师和同学都属于项目经理,需要管理和控制整个项目的实践和进程,这之中有教师车座、学生车座、车把手。
车把手处主要是驱动作用(driving),由此产生驱动问题和问题驱动。问题驱动其实就是困境,现实生活当中存在一些困境,比如长沙岳麓区实验小学开展的羊驼养殖活动,思考如何实施保护才能让其茁壮成长。这就是困境和问题所在。
在问题和困境的执行过程中,老师也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学习的帮助,比如记录单等。还要有自行车上的“里程表”,作为整个项目进程的评价。孩子们到底学得怎么样?产品完成的质量如何?除此之外还有车闸,即管理进程快慢。
项目周期长短取决于项目难度,也取决于项目执行情况。北京某所中学正在讨论一个项目,即北京中轴线项目。这个项目很庞大,涉及历史、艺术、地理、语文甚至英语学科。因此这个项目可能会持续一年时间,其中要有很多子项目才可以去管理和控制进程。所以自行车模型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老师和同学的角色、项目学习的流程、项目学习的定义要素和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一辆正在斜坡上骑行的自行车。斜坡是什么意思呢?维果斯基提出一个叫作“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项目任务得有一定挑战性,如果难度太大,陡坡可能骑不上去,难度太小又索然无味。因此老师不能给孩子们出太难的项目,尤其是老师没有相关经验时。
还有一些要素也很关键,比如来自家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员、校长的支持,我称之为PBL生态。如果外部不支持,就是来自前方的阻力,如果支持,就会变成后方推力,当阻力小于推力时,生态才可以形成。
很多时候由于校长和家长甚至教育局局长唯分数论的观念,可能会阻止老师开展项目。所以要让良好的学习方式落地生根开花,生态建设非常关键。领导和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推动建设良好的生态。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
项目成果形态有很多种,如绘画作品、手工制品,手绘或电子海报、思维导图、表演、研究报告、倡议书等。
最终产品和成果要对应前面所提到的驱动问题,比如编演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皮影戏,戏剧本身就是最终产品。至于皮影的制作、邀请家长来观看的海报,这些都是属于过程性周边产品,要与最终产品稍加区分。
除此之外,还要区分小组产品和个人的产品。最终产品一定要跟驱动问题建立联系,驱动问题也可以分解成几个子驱动问题,由此也可制作一些子产品。
项目成果制作出来后,会有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方式包括汇报演讲、辩论比赛、画廊漫步、教育戏剧、数字故事。
北京一所学校组织学生排演一部数字故事,给六年级学生讲解初一的校园生活。我们曾经在幼儿园开展了一个关于环保的定格动画项目,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定格动画的制作,这也是数字故事。
我还有一个观点即“教为不教”,教师应该努力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英语当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Schools should be places to learn, not to teach”,学校应该是学的场所,而不是教的场所。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PBL, act or out”。谢谢各位校长和老师倾听本次讲座。
声明:以上图文来源网络,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