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小组的磨课很顺利,“磨”与“被磨”双方意见非常一致,根据自己善于引导的特点,以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设计。
可在试讲过程中,这位教师却迷惑了。
“我在A班异常顺利,学生高度配合,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课堂教学;在B班异常艰难,学生不按常理出牌,20分钟了,第一个变式还没完成。怎么会这样呢?”
同样一节课在两个班上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课后我们再次磨课,作为习题课,学生的学情发生了变化,虽然课堂呈现的只有一个方案,但课堂预设却要有多个不同的方案,让真正的课堂既是按课堂预设,又是按照学生的真实需求发生的。
于是,我们继续磨课,预设多种可能。最后在课堂展示时,这位教师让一堂学生探究的习题课自然生成。
同一节课,两种不同的设计,难分伯仲。这也让我明白,不同的学情、教情下,要有不同的设计,最合适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因此,我创建了一个“1+1+N”磨课模式,一人主讲,组长全程参与,多人研磨,替代一对一的磨课方式。
这种磨课模式,既尊重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又尊重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
在磨“数列的递推模型”一课时,“分糖果的游戏比银行等额本息贷款引入递推数列有意思,学生更容易抽象出模型。”
知识广博的教师创设出巧妙的情境。“你能用递推数列表示分糖果的游戏规则吗?”
语言精练的教师打磨出精准的设问。“A同学,你能点评一下B同学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吗……你善于观察和归纳,把第三次分糖果的过程,迁移到第N次分糖果的过程,得到一般规律。”
善于激励的教师嵌入恰当的课堂评价。“我先让这个过程动态演示出来,再让学生画图展示。”
擅长信息技术的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组内有谁突然对某节课有了新想法,便主动搭建磨课团队,一起打磨,磨课在我们数学教研组蔚然成风。
教学过程设计应是有声的。磨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法不断反思、不断矫正、逐步积累创新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同伴互助磨课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