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文史常识,你了解几个?

七月流火:不是七月天气热得像流火,是天气日渐转凉……

灯火阑珊:不是灯火辉煌,而是零落……

不足为训:不是不足以作为教训,是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这些易错文史常识,你都读懂了几个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呆若木鸡”是境界

“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该词出自《庄子 • 达生篇》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莘莘学子”多少人

“莘莘学子”不是成语,而是组合词。“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莘莘学子”意思是“众多的学子”。在“莘莘学子”前加“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后面加“们”都属于误用。

“万卷”该有多少书

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

夜色如何算“阑珊”

“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不用于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辛弃疾写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有些人聚会时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其实是误用。

究竟何为“平”天下

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平天下”就是平定天下,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总是和沙场联系在一起。但这是误解。“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下葬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种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坟前立起石头。

“不足为训”非准则

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训”不是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劳燕”最惯是分飞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和“辛劳”没有半点关系。“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而不是“纷飞”。

“衣冠禽兽”曾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官服绘兽(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杏林”“杏坛”路途远

杏林、杏坛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却差别很大。“杏林”是中医界的常用词汇,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杏坛”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朕”也曾是老百姓

“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但自从秦始皇以来,“唯我独尊”的统治者下令使得这个词从此和普通人无缘。但“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还是不同于“我”“余”等代词,其意思更接近于“我的”。

“五毒”原来是良药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并非无恶不作的意思,而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是石胆、丹砂、雄黄、慈石和俣石,通过加工合成之后,其药性极其酷烈,是可以毒攻毒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