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红兵 特级教师、上海金瑞学校校长
我在多种场合重复过这样一句话: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不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边界;优质的课堂之所以优质就在于教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结论:好的课堂理应观照学生的思维。
上海金瑞学校许老师上了一节数学复习课,许老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我的判断:这堂课就是思维训练的体操课。
第一,结构思维。课一开始,许老师就让学生列出初中数学与角度相关的知识点提纲——这就是一种系统架构、结构化思维,教师给了学生3分钟时间,3分钟之后学生陈述,教师板书,师生交流,画出了比较严谨的结构图。当然,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板书,那学生主体思维的训练效果将更加充分,也就是说教师能不替代学生的地方尽可能不要替代学生,学生能动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行动,以实现学生主体经验的自主建构。
第二,母题思维。这节课的主体部分是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其实就是母题,让学生讨论它的各种变化,这是一种原型思维,或者叫作母题思维,这个母题就是原型,一个经典模型,也是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有多种变化,最后多种变化都归于一个模型。这样学习,学生不是仅仅掌握一个母题,而是掌握了集多种变化的题目与解题方法的母题思维,学生学会并掌握了母题思维,其实就是结构化地掌握了相关知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这就是母题思维的意义。
第三,共情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不时会说:“基于什么什么,教师一般会从这个角度出题,如果要让题目更难一点,我会这么出题。而这些其实都是基于这个规律,都是基于这个知识点、这个能力点。”让学生豁然开朗,明白教师的用心、用意之所在。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与教师共情,与教师产生同理心,这就是所谓的共情思维。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理解了教师的出题点、出题思维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看问题不是想当然地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第四,双主思维。今天的课改十分强调学生主体的意义,毫无疑问学生当然是学的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教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引领、指导意义,如果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体作用弱化甚至自我放逐,那就一定导致学生学习效益的降低。在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高屋建瓴,对这个三角形的母题了如指掌,所以放手让学生提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顺势而为对答如流,这无疑是非常好的。我想,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顺势而为的前提下,教师有时也需要逆势而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当学生没有想到那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方法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加以点拨启迪,这就是师生双主思维。
比如,金瑞学校蔡老师执教的《财商》课程,一节课的教学主题是“贵了?便宜了?价从何处来”。蔡老师拿了一袋苹果走进教室,让学生分别充当买家和卖家,相互砍价,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激活学生思维。但几个来回之后,学生思维基本就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如果教师草草收场,那么学生的课堂效益会大受影响。蔡老师适时加以点拨:“每个人的价格不一样,苹果没有变,什么因素导致价格变化?”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
当学生提到价值与价格的关联,蔡老师即刻引述经典论述:价值决定价格,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当学生似乎理解并都认同这个观点的时候,蔡老师立刻举出反例:梵高的油画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梵高死后他的油画价格暴涨?于是又掀起学生新的思维波澜。
课堂上不断出现反例,否定之否定,教师将思维训练贯穿到底,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深处,会让学生的大脑充分燃烧。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 中国教师报,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