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访谈要点

杨玉良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 70 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刊》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探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及科技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核心观点如下:​

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 “两翼齐飞” 的内涵与实践​

(一)对 “两翼” 内涵的理解​

  1. 科学普及的意义: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间接推动科研更好地服务人民与国家。​
  1. 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联: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青少年时期的科学教育,需注重启迪科学热情、传递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
  1.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借助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使其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精准传递科学思想、知识与精神。​

(二)学部科普教育委的实践举措​

  1. 明确工作方向:发挥院士群体优势,科普工作注重高端性与准确性,覆盖党校、机关、军队、中小学及大学等多元群体。​
  1. 面向不同群体的行动
  • 青少年群体:院士通过科普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兴趣,种下科学种子。​
  • 社会大众:传递正确思想,帮助大众辨别伪科普现象。​
  • 干部群体:提升科学素养,助力其在决策中遵循科学规律,把握发展趋势。​
  1. 重点活动开展
  • “双千活动”:发布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 行动,带动院士积极参与科普,尤其在偏远地区成效显著。​
  • 国际论坛:聚焦科学教育重大问题,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科学教育的路径。​
  1. 关注地区差异:重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因地制宜开展科学教育,编写科学教育案例选,提升农村科学教师地位与教学水平。​

(三)未来工作愿景​

  1. 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国科普和科学教育走向国际,促进国际协作与交流。​
  1. 深化教材编写:加大对科学教育教材编写的投入,提升教材严谨性,结合教育学原理优化内容。​
  1. 因地制宜探索:针对我国地区差异,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科学教育和普及模式,惠及更多人群。​
  1. 策划导读计划:组织院士对重要科普著作及科技人物传记进行导读,以读书会、视频等形式推广,深化公众对科学史和思想史的理解。​

二、推动人才培养,助力 “三位一体” 发展​

(一)教育支撑 “三位一体” 协同融合的路径​

  1.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按科技人才成长阶段进行培养,从青少年时期种下科学种子,到中学、大学阶段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精神。​
  1. 契合年龄特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开展科学教育,培养科学家及具备科学素质的各领域人才。​

(二)新时代科学精神的内涵与培养建议​

  1. 科学精神核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实验数据与科学逻辑,以科学方法和思想探索自然规律。​
  1. 科学家精神要素:融合科学精神,强调爱国情怀,爱国是爱人类的基础。​

(三)对培养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的期待​

  1. 保护思想自由:避免思想禁锢,鼓励在公认事物中发现漏洞,进行创新研究。​
  1. 结合培养规律:在保护思想自由的基础上,依据认知和心理成长规律培养人才,推动一流创新型人才涌现。​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人才培养则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纽带。杨玉良院士的见解不仅为当下工作指明方向,更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长远的战略思路。通过持续推进科普教育工作,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保护科研创新的思想活力,中国必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实现 “两翼齐飞”,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