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北京市教委、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体育八条”),旨在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体育八条” 发布后,各区各校积极响应,大力开展体育节、运动会和班级联赛等活动,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还启动 “班超” 接力活动,宣传 “班级赛” 的创意玩法和校园体育新变化。近日,多位中小学书记、校长和专家汇聚北京景山学校,分享学校开展 “班级赛” 的新探索。

北京景山学校:秉持 “三个一体化”,激发参与热情
北京景山学校以 “攀峰精神” 构建攀峰课程体系。在 “班超” 联赛中,秉持时段、学段、校家社一体化原则。通过 “课内 — 课间 — 课后” 一体化设计,形成 “学习 — 练习 — 巩固” 闭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开展趣味活动,初中进行技战术赛事,高中组织高级别赛事;联动校家社,构建三维保障体系。该校还通过重基础(设计热身跑等提升身体素质)、创形式(开发游戏类班级赛)、塑心魂(引导学生传承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创意 “班超” 撬动五育融合
府学胡同小学立足 “体育八条”,营造大健康教育氛围,打造创意 “班超”。多维度举措包括: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贯穿学、练、赛、评;创新阳光体育活动,开设 16 个体育精品社团;加强家校联动,体育老师当 “体育班主任”,家长做 “陪练员”;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建立 “阳光体育数据化档案”。以 “班超” 为支点,按年级设定竞赛内容,挖掘体育文化,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等,各学科融入活动,设立多元角色覆盖全体学生。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长征乐跑” 融合思政教育
该校构建九年一体化 “双循环” 思政育人体系,结合 “班超” 联赛设计 “长征乐跑” 项目。以红色长征为主题,将思政教育融入跑步,利用智慧操场系统鼓励师生参与,设定总里程 25000 里目标。实施中,班级制定跑步计划,设置长征知识打卡点,解决传统跑步单调问题,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培养精神,传承长征精神。
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从 “赛场” 到 “成长” 的转变
该校以校园足球联赛和龙虎榜挑战赛为抓手,构建校园体育新生态。设置 “分项循环式” 体育锻炼,划分 14 个运动板块;足球联赛促进班级团结,多学科融合(数学老师发现学生空间思维等),家校共育(家长组成 “装备护卫队” 等)。“班超” 联赛成为学生融入集体、释放压力等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热情。
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三个坚持” 让体育成必修课
学校落实 “三个坚持”:坚持体育回归教育本质,创设课程体系、规范课堂项目、创新大课间模式;坚持体育融入校园文化,设计体育活动,开设社团,做到 “月月有赛事”,多学科融合;坚持体育精神传承,以摔跤、足球等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开展趣味摔跤游戏,编排 “摔跤特色操”。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中心小学:智慧体育打造全天候运动场
作为乡村校,该校启动智慧操场建设,部署智能设备,形成完整体系。开展 “和美少年 1235 阳光运动”、跳绳班级联赛等活动,“1235” 为不同年级定制运动指南。秉持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学生运动效果显著提升,体质指标增长,体育考核情况改善。
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1500 余场班级赛见证成长
该校连续 12 年开展班级赛,累计 1500 余场,构建体育课程(基础课程、赛事综合课程、个性化课程)。基础课程为 “311 模式”;赛事综合课程 “一体四翼”,“赛前 — 赛中 — 赛后” 阶段跨学科融合,推出 “五育积分卡” 评价;个性化课程包括大力士课程等。学生在赛事中成长,见证以体育人的力量。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班主任助力 “班超” 开展
该校视体育为第一学科,重视班主任在 “班超” 中的作用。通过绩效激励、经验共享、日常渗透、放权学生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班主任把握 “班超” 教育性,让学生在赛场找位置,增强班级凝聚力,五(1)班在市级比赛中获佳绩。
北京市平谷区第八小学:“小壮壮” 晨训队精准提升
该校确立 “健康第一” 理念,通过五育融合等机制提升学生体质。针对特体学生,组建 “小壮壮” 晨训队,系统训练成效显著。建立体育教师周例会制度,开展 “小场地教学” 课题攻关,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课内﹢课外” 机制,安排课间操和大课间,组建体育社团,升级班级联赛制度,实现以赛促练。
专家观点:发挥 “班超” 育人价值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潘建芬指出,班级联赛是落实 “体育八条” 的重要载体,书记、校长应传递理念、整合资源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育人价值在于提升运动能力和热情,培养意志品格,营造文化氛围。学校应关注学生体质薄弱环节,让 “班超” 与体育课堂衔接,优化赛制确保全员参与,融入赛事文化元素。
“班级赛” 的开展,让各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落实 “健康第一” 的教育理念奠定坚实基础。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