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远洋七年级跨学科实践活动暨项目式学习小结

七年级跨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小结

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出“教学过程重实践”,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要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我们通过开展系列跨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活动、单元教学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从中构建概念、锻炼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01

养蚕·缫丝·织锦

以上是七年级生物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养蚕·缫丝·织锦》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一,用一首简短的小诗,写出蚕短暂但丰满的一生。学生的优秀成果也已陆续在七年级各班和五楼中厅进行展示。

养蚕历史大搜索

了解养蚕文化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也能让知识立体丰富,更有助于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挖掘古今桑蚕文化背景,也是增强学生爱国之情的有效途径。在生物学-历史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阅读书籍,了解我国家蚕养殖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年级进行展示。

实施家蚕养殖

构建生命观念  提升探究能力

学校通过实施家蚕养殖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取相关知识。

在家蚕养殖过程中,同学们对蚕的生长和发育等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蚕有时候会高高的仰着头,不吃不动;蚕会进行多次蜕皮,在蚕茧中还要再蜕皮一次;在五龄阶段,蚕背面有一条纵向黑线,仿佛在跳动等。

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光照会影响蚕孵化的速度吗?为什么我的蚕生长速度比同学们的都慢?为什么我的蚕生长发育的速度差距这么大,有的都4龄了,有的还在2龄?我的蚕出现吐水等现象,慢慢的都死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

在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梳理、总结并构建“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这一重要概念,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阅读文献学习缫丝技术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

通过课上阅读文献“择茧缫丝清水煮”——中国传统缫丝工艺的探索之路,同学们了解了我国传统缫丝工艺的发展过程和提炼缫丝技术的基本环节。课后,大家亲自制作缫丝机、完成缫丝的过程。缫丝机各式各样,即满足了工作要求,又应用了很多现代技术如:机器人、3D打印、乐高拼插等,是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

制作蚕丝制品分享美好时刻

同学们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信息时代的便利,查找了蚕丝制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并用收获的蚕丝制成手工制品:美丽的蚕丝扇、漂亮的手工花兰、精致的小灯笼、喷香的手工蚕丝皂、有创意的手链、形态各异的标本等。学生们都特别喜欢,爱不释手!甚至,还有些同学写了诗、谱了曲来描述养蚕的过程。

通过该实践活动,同学们从生物学角度认识了家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了我国桑蚕文化的发展和价值;从文学角度了解了蚕与诗词;从劳动的角度参与了家蚕的养殖,同学们建立起更加深厚的生命观念,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强大的劳动意识和探究思维。

02

微生物单元

本学期,七年级还开展了微生物单元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身边的小小邻居”“家常泡菜制作”,旨在借助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对身边事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身边的小小邻居

在“身边的小小邻居”活动中,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开放性问题,通过培养基培养菌落的方式探索身边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经老师审批后修改完善,并实施实验,最后在班级和年级进行交流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大家提出的问题也都非常有意思:卫生间和客厅比哪里微生物更多?手机屏幕上的微生物比马桶按钮还多,是真的吗?回家第一件事要洗手,是因为洗手前比洗手后细菌更多吗?

泡菜制作

对于泡菜的制作,同学们更是热情非凡,大家带来了自己喜欢的蔬菜、调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完成后特别开心。同学们还通过检测泡菜亚硝酸盐的含量来指导日常生活——泡菜制作好后,最好过一周多再使用,否则容易摄入过多的亚硝酸盐,对身体健康不利。

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同学们参与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交流分享、总结梳理,联结历史、文化、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实践探究能力,形成生物学及综合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