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小学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让实践育人 “接地气” 见实效

近年来,安徽、河南、甘肃等地中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通过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场景、融合多学科教育元素,让学生在 “出力流汗” 中感悟劳动价值,推动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

安徽肥东:基地赋能构建劳动教育生态圈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多层次劳动教育平台。2022 年以来,累计认定 8 个县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管湾国家湿地公园、欢乐森林等 2 家基地入选省级培育名单。依托这些平台,各校开展沉浸式劳动实践:尚真中学 1000 余名学生在管湾湿地公园开展 “毅行 + 种植” 主题活动,7 小时徒步 30 公里后分组完成植树、种土豆等任务,在汗水中体会 “劳动最光荣” 的深刻内涵。

店埠学区中心学校则构建 “种植 – 管理 – 销售 – 反哺” 闭环模式。其 “紫藤园” 劳动基地经土壤改良后,师生按节气参与玉米、红薯等作物的全周期管理,收获季通过公益义卖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社区帮扶资金。该校还以县级课题为依托,开发 “红薯课程” 体系:课堂上学习植物学知识,田间掌握采收技巧,课后开展茎叶美食制作、手工贴画等创意活动,实现从知识探究到实践创新的进阶。

河南师大附中:“劳动 +” 模式打通五育融合通道

作为河南省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新 “劳动教育 +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四维模式。在 “劳动教育 + 树德” 中,通过校园清扫、家庭劳动作业及 “劳模大讲堂” 等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劳动教育 + 增智” 则体现在 “学稼园” 实践中 —— 学生用数学知识计算篱笆间距、用生物知识优化种植方案,更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 “生态节水” 等科技劳动项目,实现脑力与体力结合。

该校还将劳动教育与体育、美育深度融合:结合植树节组织学生赴多地开展义务植树,在挥锹填土中锻炼体魄;围绕春节、端午等节日开展剪纸、制香囊等活动,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传统劳动之美。副校长表示,通过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已成为撬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支点。

甘肃龙园小学:智慧农场里的成长新课堂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小学的 “快乐农场”,每天下午都能看到学生劳作的身影。这个占地 1180 平米的实践基地分为 “开心田园”“农耕文化体验馆”“智慧温室” 三部分:600 平米的田地里,小麦与太阳花相映成趣;80 平米的体验馆内,学生通过石磨作坊了解传统农耕工艺;500 平米的智慧大棚里,环境监测、灌溉系统实现手机远程控制,学生可实时观察黄瓜、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数据。

该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科学课上,学生撰写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数学课中,用统计图表记录植株高度变化;美术教师更将课堂搬到田间,指导学生描绘翻整土地、拔除杂草等劳动场景。校长介绍,数字化升级后的农场不仅是劳动实践场,更是跨学科学习的 “活教材”,下一步还将开发 “劳动教育 + 乡土文化” 课程,引导学生在耕耘中厚植家国情怀。

从江淮大地到陇东高原,各地中小学正以丰富的实践场景、创新的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 “必修课”。这些探索不仅让孩子们在泥土中学会尊重劳动、崇尚奋斗,更通过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的多元路径,为 “五育并举” 写下生动注脚。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