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在鸟类早期演化及相关地质环境背景研究领域成果卓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长期致力于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工作。近日,《中小学科学教育》编辑部对周忠和院士进行专访,围绕科学教育、古生物学研究等话题,周院士分享了深刻见解与宝贵经验。

谈及中小学学习环境,周忠和院士回忆,改革开放前虽学习条件有限,但课余时间充裕,他得以参与饲养家禽、收集知了壳等实践活动,童年充满自然乐趣。对比当下,他指出现在孩子多困于教室,信息化时代带来的过量信息,使教育体系面临新挑战,不少孩子出现 “自然缺失症” 。
回顾选择古生物学专业的历程,周忠和院士表示,高中时地理老师订阅的《化石》杂志激发了他对古生物的兴趣,加之自身对生物和地球历史的好奇,让他倾向于这一学科。同时,高考成绩和专业录取分数线因素,也促成了最终选择。他强调,选定领域后就要全身心投入,自己正是秉持 “干一行爱一行” 的态度深耕古生物学研究。
在古生物学研究方法上,周忠和院士介绍,与实验室学科不同,古生物学需大量野外工作。以研究古鸟类生活习性为例,他通过分析鸟爪形态、脚趾长短比例,结合文献研究,观察测量上百种现代鸟类,总结规律应用于古鸟类研究。他还以性选择理论研究为例,阐述了从查阅文献提出问题,到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证据的完整科研过程,并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对于古生物学研究的乐趣与挑战,周忠和院士直言,发现新化石、命名新物种带来的成就感无与伦比,但野外挖掘成果的不确定性,需要科研人员既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也依赖一定运气,只有持续投入才可能收获更多成果。
从进化生物学视角,周忠和院士解读教育现象。他认为好奇心是生物进化的适应性本能,也是科学研究的源动力,而教育现象在动物界也广泛存在,是 “先天本能” 与 “后天学习” 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周忠和院士指出,政策导向是关键问题,“应试教育” 影响下,科学教育曾不受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师资不足,兼职教师占比高且理科背景欠缺,城乡、东西部教育差距显著,亟待从政策层面改革。他强调,好的科学教师应深刻理解科学方法,注重保护和引导学生好奇心,通过实践培养科学思维。
在科学家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式上,周忠和院士建议,鼓励科学家参与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利用互联网开展科普讲座,并丰富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形式。针对教师培训,他提出让教师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的设想,同时呼吁各方力量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学教育发展。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