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1 日,由北京市教委主办、通州区教委承办的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暨通州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盛大举行。以 “‘新质’赋能劳动教育,强体健心促学生健康成长” 为主题,本次活动吸引北京市及各区教委领导、通州区中小学代表、资源单位负责人等近 400 人参与,聚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共探新时代育人路径。

科技赋能开场,彰显劳动教育 “新质” 基因
活动以无人机与机器狗的 “人机共舞” 拉开帷幕,这场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展示,生动诠释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 “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的核心理念,直观呈现通州区劳动教育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活力,为整场会议奠定 “科技 + 劳动” 的前沿基调。

多方分享实践,呈现劳动教育改革全景
通州区教育工委书记刘青松以《深耕 “新质” 劳动,赋能育人未来》为题,系统阐述通州区劳动教育改革路径: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传统体力劳动向创造性劳动转型,以 “五阶螺旋” 模式深化育人实践,并构建 “家校政社” 协同机制,形成区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书记张金霞分享《“三通” 育见多彩课程,劳动赋能未来成长》实践经验,介绍学校构建 “目标导向 — 内容统整 — 实践优化” 的课程体系,以 “一带一路” 为纽带贯通古今中外劳动教育内容,并借助新技术实现课程实施的日常化与多样化。
全国劳模、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则从社会资源视角,讲述传统木作技艺与现代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强调 “匠人精神” 在劳动育人中的独特价值。
圆桌论坛与专家引领,凝聚发展共识
会议期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专家孟献军主持圆桌论坛,邀请高校学者、教委官员、校长、教师及企业代表,围绕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趋势展开对话,从政策落地、课程创新、师资培养等多维度分享经验与思考。

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军高度评价通州区劳动教育 “方向明、任务清、内容实、效果好”,并从 “完整生命教育”“美好生活教育” 等六个层面解读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期待通州在课程体系、实践模式等方面形成可推广经验,为全国提供示范。
市教委部署方向,明确四大重点任务
市教委领导在总结发言中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四大发展方向:
-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融入传统手工艺、智慧劳动等内容,结合地方特色与科创前沿优化课程;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懂 AI、善融合、能创新” 的教师队伍;
- 拓展实践场域:联动企业、科技馆等开发数字资源,丰富校内外劳动场景;
- 推动五育融合: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场观摩成果,感受劳动教育多元魅力
与会嘉宾实地观摩通州区跨学科劳动课程展示,如《设计美好 “屏” 生活》《旅游规划师 带你玩转副中心》等,体验劳动教育与工业科技、地方文化的融合实践。校园内,“妙剪生花”“非遗扎染”“豆趣横生” 等展区陈列着学生手工艺品、种植成果,展现劳动教育在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生活技能等领域的育人成果。值得关注的是,该校于 2025 年 4 月成为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劳动实践创新基地校”,学生通过田间实践与实验室研究,深度参与土壤改良、作物栽培等专业劳动,实现 “实践育人” 与 “科技育人” 的双向赋能。

此次会议既是对通州区劳动教育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北京市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起点。随着 “新质生产力” 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景山学校通州分校等实践样本将持续探索育人新模式,为培养兼具劳动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鲜活范例。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