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景山学校高一年级攀峰班与九年级贯通班、直升班的同学们,分别走进中国传媒大学与联想未来中心,开启了两场极具特色的研学之旅。这两场活动以 “协同培养” 为主线,搭建起中学与高校、科技企业的深度互动桥梁,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力量,锚定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研学活动中,“大学中学协同育人” 的创新模式得到充分展现。活动伊始,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刘颖以 “传媒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为主题开展专业讲座,系统介绍学校发展脉络,为学生勾勒出传媒教育的全景框架。随后,前央视主持人、中传教师带来《青少年双语表达力与国际传播力》互动课堂,学生们在专业指导下尝试即兴表达,现场气氛热烈。“高校教师授课 + 中学学生实践” 的模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更点燃了他们对传媒领域的兴趣。


午间交流环节,来自中传播音系、外语学院的优秀学生与景山学子组成 “跨校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中,既有即将保研北大的学霸,也有毕业于景山学校的优秀师姐。他们漫步校园,在标志性建筑前分享学习经验,探讨 “从中学到大学的思维转型”。“学长领航 + 校际衔接” 的交流模式,让中学生提前感知大学生活的多元维度,建立起清晰的学业进阶认知。在中国传媒博物馆的实践环节,学生们通过 “文物参观 + 互动体验” 双模式学习,在通讯技术文物展区了解行业发展脉络,在模拟播音室体验主播工作流程。高校讲解员结合专业知识设计的 “探秘任务卡”,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构建 “理论认知 — 实践应用” 的完整学习闭环。此次研学,同学们收获颇丰,不仅汲取了专业知识,领略到大学生活的多元,更拓宽了视野,在心中悄然锚定了未来的方向。
与此同时,九年级贯通班、直升班的同学们走进联想未来中心,在前沿科技场景中感受 “科技教育贯通培养” 的实践魅力。在 “能量水涌” 雕塑前,讲解员以 “智能化时代的数字浪潮”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层关联。18 米长的裸眼 3D 历史长廊,通过 “人类计算工具进化史 + 联想企业成长史” 双线索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科技创新的传承性与突破性,建立 “科技发展脉络” 的宏观认知。

在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展区,“沙盘演示 + 设备体验” 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智能交通沙盘模拟系统优化城市管理的场景,VR 应县木塔项目让学生体验 “科技 + 文化” 的融合魅力,南极科考机械狗的稳定性演示则展现科技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价值。这些贴近生活的科技场景,打破了学生对 “高端技术” 的距离感,建立 “科技赋能生活” 的具象认知。智慧教育与智能生活展区聚焦 “科技改变学习与生活” 的主题,智能教学系统展示未来课堂的互动模式,自动厨房机械臂的咖啡制作工艺呈现 “科技 + 艺术” 的跨界可能。学生们在体验中深入思考 “数字化能力对未来职业的影响”,初步构建起 “科技素养 — 职业规划” 的关联意识。




这两场研学活动通过大学学习模式体验与科技前沿探索,成功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探究”,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真实的高校与企业场景,帮助学生近距离观察不同职业生态,在体验中明确兴趣方向,为学业规划提供实践依据。
北京景山学校一贯重视发挥高校、企业、科技场馆、博物馆等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搭建平台,此类研学活动在该校已是常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各类型的研学活动中。通过与高校、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正逐步构建起协同育人新生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