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
- 鼓励高校科技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开放
- 每所小学将至少有1名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 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
-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 打造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1月3日,北京出台中小学科学教育“二十条”新政——《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二十条”提出围绕全员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家潜质培养、协同育人统一战线和家国情怀培育四大目标,统筹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科学教育资源集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大行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
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支持学校开发高质量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开展中小学科学类课程实施监测;
通过集团化、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等机制帮助生态涵养区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上好科学类课程;
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鼓励学校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融入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要素;
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改造,形成复合型、创新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
鼓励高校科技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开放
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形成以“两节两营”为支撑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坚持“有组织”培养,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
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
汇集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培养基地;
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
鼓励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更好衔接。
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配齐配强科学类课程专职教师,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
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探索科学类课程及教师的多元评价机制;
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 1 所科普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
合理规划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培养;
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引导竞赛活动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和特长;
要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重要内容,鼓励设立各类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
各区和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引导社会单位建设科学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
鼓励社会制作“科学公开课”等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
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面向学生设立“科学教育开放日”。
打造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探索科学教育监测机制和科学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用好社区资源,开发系列家庭科学实践活动,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
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打造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鼓励各区建设示范性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