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系统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
作者:崔允漷,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教材理论与国际化战略]执行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材作为教育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重要使命。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 “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 作为重要任务。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材建设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站在了服务教育强国全局的新起点。
教材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与关键支撑。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工作,《纲要》进一步凸显了教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中的战略地位。从本质看,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文化传承的纽带和价值塑造的核心工具。它既是课程内容的 “骨架”、教师教学的 “依据”、学生成长的 “阶梯”,更是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的关键环节。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教材建设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系统的顶层设计、更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育人模式升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一、提高站位:从教育强国高度擘画教材建设蓝图
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要求教材建设必须胸怀 “国之大者”,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与战略属性。政治属性是教材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教材必须旗帜鲜明落实国家意志、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编写全过程;人民属性是教材的价值底色,要求教材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教育公平,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战略属性是教材的功能定位,需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动能。
同时,各学段教材需精准对接教育目标:基础教育教材要筑牢国民素质根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高等教育教材要聚焦战略需求,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职业教育教材要扎根产业一线,构建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唯有从全学段、全体系视角统筹规划,才能让教材建设真正成为教育强国的 “筑基工程”。
二、系统谋划:构建培根铸魂的高质量自主教材体系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是高质量教材的核心功能,二者相辅相成 —— 前者赋予教育以方向引领,后者夯实育人以知识根基。打造自主教材体系,需以 “中国系列” 原创教材为抓手,从四方面突破:
- 本土化:立足中国实践,提炼本土概念,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教材内容,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
- 全段化:打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实现育人目标纵向衔接、知识内容横向贯通;
- 学科化: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等重点学科教材建设,同步推进科学教材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深化教材建设机制改革;
- 前沿性:聚焦 “一流核心教材”“前沿优质教材”,打造精品示范教材,同时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教材形态,迎接数智时代挑战。
三、保障落实:强化教材国家事权,确保建设行稳致远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需以全链条管理保障育人实效。一方面,严格落实 “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凡用必审” 制度,完善编写、审核、出版、选用全流程管理,加强教辅材料规范,落实 “双减” 政策;另一方面,聚焦教材使用 “最后一公里”,引导教师 “用对、用活、用深” 教材,通过 “理解 — 表达 — 实施 — 反思” 循环,将教材转化为学生成长的 “学材”。此外,需建立科学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以实践效果为导向,动态优化教材内容与形式,确保教材始终契合时代需求。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教材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唯有以更高站位锚定方向、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以务实举措推动落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品质教材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让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在教材育人的点滴实践中逐步成为现实。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