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笑梅 特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的蕊春园里,一座蕴含中国传统假山石 “瘦、皱、漏、透” 美学特质的假山,不仅是师生赏景悟道的自然景观,更成为迁移至课堂教学的创新理念源泉。学校将这一传统美学标准融入教学实践,打造出兼具形式美感与深层育人价值的品质课堂。
一、“瘦”:简洁凝练,聚焦核心本质
“瘦” 在赏石中体现为石体挺拔、线条清晰,对应课堂则是对教学内容、过程与语言的精准提炼。
- 教学内容精练聚焦:教师需如雕刻家般剔除冗余知识,从庞杂体系中筛选核心内容。例如在知识梳理中区分主次,聚焦重点概念与关键问题,避免 “臃肿” 的信息堆砌。
- 教学过程清晰分明:课堂结构需具备清晰的 “骨架”,通过逻辑流畅的环节设计(如问题导入 — 探究实践 — 总结升华)和可视化工具(板书、思维导图),让学生直观把握思维脉络。
- 教学语言简练准确:教师摒弃冗长讲解,以简洁有力的引导语触发思考。如用 “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验证这一假设?” 等直击要害的提问,替代繁琐的陈述。
二、“皱”:纹理丰富,激发探究张力
“皱” 指山石表面的褶皱起伏,象征课堂中认知冲突与思维层次的设计。
- 认知冲突的巧妙设置:教师通过制造 “矛盾点” 激发探究欲。如在数学教学中提出 “除法竖式为何要从高位除起?” 等违背直觉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化理解。
- 问题链的梯度建构:围绕核心知识设计递进式问题群,如 “是什么 — 为什么 — 如何应用” 的层级设问,推动思维由浅入深。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字词理解到主题探究,逐步搭建思维台阶。
- 教学节奏的张弛有度:通过 “讲练结合”“动静交替” 调节课堂韵律。如讲授新知识时节奏稍缓,探究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让思维在 “起伏” 中保持活力。
三、“漏”:思维流动,留白贯通之境
“漏” 体现山石孔洞的通透感,对应课堂中知识留白与多元联结的智慧。
- 知识留白:激活自主建构:教师不直接给出全部结论,而是预留 “认知空隙”。如在科学实验中,仅提示原理框架,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自行归纳规律。
- 时间留白:释放探究空间:课堂中留出 10-15 分钟让学生质疑、讨论或实践。例如数学练习课中,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并分享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
- 学科与生活的贯通:搭建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如将古诗词教学与节气文化结合,让学生在节气当日吟诵相关诗词,感受文学与生活的交融。
四、“透”:澄明见底,触类旁通之效
“透” 象征山石质地的澄澈通透,引申为课堂中知识体系的贯通与思维的澄明可见。
- 知识网络的多维联结:横向打通学科内知识点(如物理中 “力的作用” 与数学 “向量” 的关联),纵向衔接新旧知识(如初中函数与高中导数的逻辑延续),帮助学生构建立体认知结构。
- 从表象到本质的穿透: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内在逻辑。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分析不同朝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揭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本质规律。
- 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呈现:通过 “思维导图绘制”“解题思路口述” 等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轨迹清晰可辨。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先列提纲再写作,展现从立意到成文的思维路径。
五、童诗中的课堂哲思:以《问假山》为例
三年级学生的童诗《问假山》恰是 “瘦皱漏透” 理念的生动注脚:
- 瘦:以 “鼻子长”“眼圈黑” 等简练意象勾勒想象,语言干净利落。
- 皱:从 “问假山是否为动物变化” 的疑问到 “我是你变的” 的反转,制造思维起伏。
- 漏:未直接点明 “想象创造世界” 的哲理,而是通过留白让读者自行体悟。
- 透:表面是童真对话,深层揭示 “认知由主体建构” 的教育本质,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穿透。
结语:好课如山石,美在 “形” 更在 “魂”
“瘦皱漏透” 不仅是假山石的审美标准,更是品质课堂的理想范式。它启示教育者:课堂之美,在于精简而不失深度的内容架构,在于起伏而富有张力的思维引导,在于留白而贯通内外的空间营造,更在于通透而触及本质的认知建构。正如假山之妙在 “洞洞相连”,好的课堂应让知识、思维与生活彼此贯通,让学生在 “瘦” 的凝练中把握核心,在 “皱” 的探索中激发潜能,在 “漏” 的留白中自主生长,在 “透” 的澄明中触类旁通。唯有以儿童为意义赋予的主体,方能让课堂如山石般兼具观赏之美与育人之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整理、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经编辑后重新呈现。文中观点及案例已进行整合与优化,不代表原素材立场。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